东方养生瑜伽的应用技术,或称调理方式,可用四个字来概括:养、疏、理、修。具体地说,养,即养精济髓(调食与净食);疏:,即疏经导脉(瑜伽体位法);理,即理气引血(调息与导引);修就是修心养神(调心)。
1、养精济髓
人体的“精”,是生命的原动力,也是血气的源泉。人体之精,总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两类。先天之精为父母所给,藏于肾脏;后天之精是水谷精华,通过胃与脾的转化而成,存于各脏腑。先天之精是有定数的,但也可以通过后天之精来补充;后天之精是可以随时通过饮食来转化增长的。当后天之精不足时,先天之精可以来补充;如果先天、后天之精都不足时,就是严重的“精虚”、“精亏”了。因此。东方养生瑜伽特别强调了对精与髓的维护与补充。
养精济髓的重要方式,一方面是合理调节饮食“五味”,以均衡营养,改善营养元素的偏差;另一方面强调了对“胃、脾、肾”等与先后天之精产生与储备相关的脏腑的调养,及相关经络的导引,以强化此类脏腑,增强先后天之精的补充与运转活力。在调息阶段,还要运用吐纳法与收束契合法来整合先后天之精的运转与能量提升。
鉴于现代人群多因过度饮食造成“营养过剩”或体内“垃圾积聚”,从而影响了脏器功能,造成后天之精气转化受阻。经过多年考察与体验,本人对近几年出现的“瑜伽净食”法颇为赞成。这种方式是通过暂时阻断含脂糖固体食物摄取,替代以富含植物蛋白等多种营养素的流汁,并辅助以瑜伽体位、调息、调心等修习方式,借以消除体垃圾及多余脂肪(特别是内脂),并恢复消化系统脏器功能,具有良好的健康调节作用。为此东方养生瑜伽对“瑜伽净食”的方式也给予了介绍与推荐。
2、疏经导脉
人体能量(精、气、血)的运转通道与枢纽是经络,保持其畅通无碍,是保障气血循环、维系健康的关键。经络在人体中分外围的皮部、中间经筋、内部的经脉三层。皮层是自然病因直接入侵的部位,可谓防不胜防;稍不留神,问题都会进入中间层。所以,在中间层,即“十二经筋层”解决病因,是养生的关键。所以,东方养生瑜伽将“疏经导脉”技术定位在中间的经筋层。由此着眼,一方面可以防止外邪入内,这是维系内在经脉与脏腑健康的有效手段;另一方面也借此打开“经筋层”常有的阻碍经脉通畅的“横络”,以保障经脉通道的畅通。而在疏导经筋的方式上,则是运用瑜伽体位法,实现对肌肉、韧带、关节的拉伸,而且与十二经脉分别对应,有的放矢,强化了功效。
3、理气引血
但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,大家比较关注的是“气”。大概是因为人体之“气”是最有活力、最容易让人感受到的能量载体。东方养生瑜伽技术体系中,养气与气息的提升是重要的环节之一,其中传统瑜伽的调息法、收束法、契合法,将在此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。在目前的瑜伽界,普遍存在将调息与收束契合法割裂、将呼吸控制的各个部分与收契合法的各位技术环节割裂的现象,这是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知调息与收束契合法的整体性关联,且难以从整体上认知与把握这些技术细节。在东方养生瑜伽的这一技术层面,会给练习者展示真正的瑜伽调息、收束契合法的整体效用与魅力,并引导大家走入十分美妙且有效的养生境界。
4、修心正神
从养生的角度,身体、精、气、神四位一体,不可偏废。在上述调身、养精、导脉、理气的基础上,必然要延伸到心神修养。中华传统的心志学说,将精神与身体健康的关联阐述得十分明晰,弥补了瑜伽心性学过于抽象与空洞的不足。因此,在修心正神环节,充分运用了《黄帝内经》阐明的神、情、志及其与脏腑等生命器官健康的关联原理,同时借助瑜伽放松术、调心术等有效手段,将心神的调养落实到具体可行的技术要领上。
又鉴于瑜伽冥想与中国禅学渊源相连,在最后的阶段,增加了冥想禅修的部分内容,为有志于在修心养性、开发智慧潜能方面攀登高峰的瑜伽爱好者,提供一些思路与方略。